资本寒冬下,什么样的产业互联网能拿到融资?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报道 资本寒冬叠加疫情影响,企业融资难上加难。2022上半年产业互联网一级创投市场,不管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均同比大幅下滑,
但抛开大环境,在过去的半年里,从细分领域来看,又有些许不一样的趋势。
B2B电商不等于产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共识,仅仅是提供信息和交易服务,通过商品差价获取利润的电商平台已经很难拿到融资了。
得到资本青睐的产业互联网企业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平台企业,通过建设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打造数智化供应链,以技术连接和优化产业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另外一类是通过物联网设备和信息化系统联通存量产能,通过灵活调度的协同制造,实现颠覆传统供应链的组织效率。
从今年上半年获得融资的企业来看,这种趋势愈发明显。
在电子元器件领域,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的智能制造使在线接单生产的模式成为常态。比如,杭州捷配通过自建工厂和协同工厂,形成一个跨工厂、跨地域的分布式协同制造平台,聚合分散的小批量订单,再通过智能匹配系统分派给合适的工厂进行生产,有效提高协同工厂的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以及行业整体的交付效率。
在建筑行业,中模云租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智能装备升级赋能万亿产值的模架产业,成为强劲增长的数字供应链服务商。2022年3月,中模云租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不惑创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自动化建筑集成架产品升级、数字化设备管理平台的研发,以及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搭建。
在农业领域,今年上半年有多家企业获得资本投资。
作为一个关系到亿万老百姓的民生赛道,这个超十万亿的行业既古老又传统,存在着流通环节复杂、数字水平低下,非标损耗高等众多痛点。晶链通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构建了一个在农业行业领先的数字中台,再叠加行业 SaaS 服务、物流调度、AIOT 物联和人工智能服务,跑通了从数字服务到交易服务和产业链服务的闭环,这也让他们成为这个行业极少数具备了综合服务能力的农业产业互联平台。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在疫情等不利因素叠加下,晶链通逆势连续融资四轮,成为农业产业互联网领域里备受关注的一家新型平台型企业。
近年来,投资人纷纷走向田间地头。除晶链通之外,今年上半年,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麦麦科技”以及蛋品B2B“快弹科技”也分别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和千万元Pre-A轮融资。最为轰动的是,6月底智慧种植决策服务商爱科农宣布,已完成A轮、A+轮两轮总计超亿元融资。其中,A轮融资由源码资本领投,A+轮由IDG资本及高瓴创投联合领投,线性资本、食芯资本两轮均参与跟投。
在纺织布料领域,2022年1月,致景科技宣布完成数亿美元E1轮融资。这家公司从提供面料交易服务(百布)起步,在纺织服装产业数智化领域深耕多年后,从流通端往上游制造挺进,通过AIoT和SaaS服务(飞梭智纺)实现对上游生产环节产能的智能化管理和有效分配,同时通过完善行业数据库和图搜技术提升交易环节的匹配效率和交易体验,实现仓配一体化网络和一站式履约能力。据了解,致景科技旗下飞梭智纺服务织厂超8000家,累计接入织机超60万台。
纺织领域的另一家企业——优布,在2022年也得到资本的认可。优布所做的云工厂方向,核心是解决柔性生产问题。上游整合多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厂能,下游承接服装品牌的订单,平台在中间将订单拆分给合作的工厂,从而建立起具备小批量、多批次、快生产的服装供应链网络。2022年5月,优布宣布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后,优布将进一步加大建设一站式快反供应链的投资力度,并已开始启动下一轮融资。
在工业品领域,已经跑出多家独角兽公司,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但有机构认为,工业品赛道纵向机会仍然存在,切入某一品类、某一客群,或上下游某一环节,都可能会诞生下一个独角兽。
2022年获得融资的两家公司——易买工品和工品一号正是这一类型的公司。
成立于2016年的易买工品,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自动化零部件,在长三角区域渗透和扩张,经过数年打磨,易买工品建立了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快速周转备货体系,以高于行业5-10倍库存周转速度,实现了110万种可售SKU,80%的现货率,95%的准时发货率,销售额年化增长200%以上。2022年1月,公司完成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由Anchor Equity Partners领投,博润资本、高榕资本、启明创投、顺为资本、经纬创投、干嘉伟等新老股东跟投。
成立于2015年的工品一号,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紧固件行业的头部平台企业,业务从最初的基础货物交易拓展到紧固件研发制造,商品在线交易,以及上下游的SAAS系统的研究部署等多个方面,实现线上交易数字化闭环,提高整体产业链效率。工品一号在2022年3月完成B+轮约1.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由正瀚投资领投,产业资本跟投。
从今年上半年产业互联网投融资趋势来看,投资市场呈现出愈发理性的投资模式,相较于前两年的风口论、追捧元年论,投资机构看重的更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模型,其中包括企业是否能够有完整的商业闭环,企业是否真正落地到具体的生产场景,以及企业的业务产品是否是市场刚需且不可替代。
发展至今,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常常谈赋能,给产业链某个环节提供新的价值,赋能的价值越高、转换成本越低则势能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